心理學
電影《瑪麗阿姨再見》

我是金融家。

下載視頻

身份(lat. identicus——相同,相同)——一個人在社會角色和自我狀態的框架內意識到他屬於特定的社會和個人位置。 從心理社會方法(埃里克·埃里克森)的角度來看,身份是每個人生命週期的一種中心。 它在青春期形成一種心理結構,而個體在成年獨立生活中的功能取決於其質量特徵。 身份決定了個人吸收個人和社會經驗並在可能發生變化的外部世界中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主體性的能力。

這種結構是在解決基本心理社會危機的結果的心理層面的整合和重新整合過程中形成的,每一個危機都對應於人格發展的某個年齡階段。 在積極解決這個或那個危機的情況下,個人獲得了一種特定的自我力量,這不僅決定了人格的功能,而且有助於其進一步發展。 否則,就會出現一種特定形式的異化——一種對身份混淆的“貢獻”。

Erik Erickson,定義身份,從幾個方面描述它,即:

  • 個性是對自己獨特性和自己獨立存在的自覺意識。
  • 身份和正直——一種內在的身份感,一個人過去的樣子和他未來承諾的樣子之間的連續性; 感覺生活有連貫性和意義。
  • 統一與綜合——一種內在的和諧與統一感,將自己的形象和孩子的認同綜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從而產生和諧感。
  • 社會團結是一種與社會理想和其中的一個子群體的內在團結感,感覺自己的身份對於受此人尊重的人(參考群體)是有意義的,並且符合他們的期望。

埃里克森區分了兩個相互依賴的概念——群體身份和自我身份。 群體認同的形成是因為從生命的第一天起,孩子的成長就集中在將他納入給定的社會群體中,培養這個群體固有的世界觀。 自我認同與群體認同平行形成,並在主體中創造出一種穩定感和他的自我的連續性,儘管一個人在他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自我身份的形成,或者換句話說,人格的完整性貫穿一個人的一生,並經歷了幾個階段:

  1. 個人發展的第一階段(從出生到一歲)。 基本危機:信任與不信任。 這個階段潛在的自我力量是希望,潛在的異化是暫時的混亂。
  2. 個人發展的第二階段(1年至3年)。 基本危機:自主與羞恥與懷疑。 潛在的自我權力是意志,潛在的異化是病態的自我意識。
  3. 個人發展的第三階段(從 3 到 6 年)。 基本危機:主動與內疚。 潛在的自我權力是看到目標並為之奮鬥的能力,而潛在的異化是一種僵化的角色固定。
  4. 個人發展的第四階段(從 6 到 12 歲)。 基本危機:能力與失敗。 潛在的自我力量是自信,潛在的異化是行動的停滯。
  5. 個人發展的第五階段(從12歲到21歲)。 基本危機:身份與身份混淆。 潛在的自我力量是整體性,潛在的異化是整體性。
  6. 個人發展的第六階段(從 21 歲到 25 歲)。 基本危機:親密與孤立。 潛在的自我力量是愛,潛在的疏離是自戀的拒絕。
  7. 個人發展的第七階段(從 25 歲到 60 歲)。 基本危機:生成與停滯。 潛在的自我權力是關懷,潛在的異化是威權主義。
  8. 個人發展的第八階段(60歲以後)。 基本危機:正直與絕望。 潛在的自我力量是智慧,潛在的異化是絕望。

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都以社會提出的特定任務為特徵。 社會也決定了生命週期不同階段的發展內容。 根據埃里克森的說法,問題的解決既取決於個人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也取決於他所生活的社會的一般精神氛圍。

從一種自我身份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轉變會導致身份危機。 根據埃里克森的說法,危機不是一種人格疾病,也不是神經症的表現,而是轉折點,“在進步和倒退、整合和延遲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刻”。

像許多年齡發展的研究人員一樣,埃里克森特別關注以最深刻危機為特徵的青春期。 童年即將結束。 生命路徑這一偉大階段的完成,其特點是形成了自我身份的第一個完整形式。 三個發展方嚮導致了這場危機:快速的身體發育和青春期(“生理革命”); 專注於“我在別人眼中的樣子”、“我是誰”; 需要找到滿足所獲得的技能、個人能力和社會需求的職業。

主要的身份危機發生在青春期。 這一發展階段的結果要么是獲得“成人身份”,要么是發育遲緩,即所謂的擴散身份。

青年和成年之間的間隔,當一個年輕人試圖通過反複試驗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時,埃里克森稱之為精神暫停。 這場危機的嚴重程度既取決於早期危機(信任、獨立、活動等)的解決,也取決於整個社會的精神氛圍。 一個未克服的危機導致一種嚴重的分散身份狀態,這構成了青春期特殊病態的基礎。 埃里克森的身份病理學綜合徵:

  • 回歸到嬰兒水平並希望盡可能長時間地延遲獲得成人身份;
  • 一種模糊但持續的焦慮狀態;
  • 孤立感和空虛感;
  • 不斷地處於一種可以改變生活的狀態;
  • 害怕個人交流和無法在情感上影響異性;
  • 敵視和蔑視所有公認的社會角色,包括男性和女性;
  • 蔑視國內的一切,非理性地偏愛國外的一切(根據“我們不在的地方很好”的原則)。 在極端情況下,人們會尋找消極的身份,渴望“成為無物”作為自我肯定的唯一方式。

身份的獲得正在成為當今每個人最重要的生活任務,當然,也是心理學家專業活動的核心。 在問題“我是誰?”之前自動引起對傳統社會角色的列舉。 今天,尋找答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特殊的勇氣和常識。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