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不可原諒的人

寬恕可以被視為耶穌、佛陀和許多其他宗教老師所教導的一種精神修行。 韋氏新國際詞典第三版將“寬恕”定義為“放下對不公正行為的怨恨和怨恨”。

著名的藏語諺語很好地說明了這種解釋,關於兩個僧侶在被監禁和折磨幾年後相遇:

寬恕是一種釋放自己負面情緒、尋找意義並從更糟糕的情況中學習的做法。 練習它是為了將自己從自己憤怒的暴力中解脫出來。 因此,寬恕的需要主要存在於寬恕者身上,以便放下憤怒、恐懼和怨恨。 怨恨,無論是憤怒還是沉悶的不公正感,都會麻痺情緒,縮小你的選擇範圍,阻礙你過上充實而充實的生活,將注意力從真正重要的事情轉移到摧毀你的事情上。 佛曰:。 耶穌說:。

一個人總是難以寬恕,因為對他造成的不公正以痛苦、失落和誤解的形式“蒙上了一層面紗”。 但是,這些情緒是可以處理的。 更複雜的後果是憤怒、復仇、仇恨,以及……對這些情緒的依戀,導致一個人認同它們。 這種負面認同本質上是靜態的,如果不加以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不變。 陷入這種狀態,一個人就會成為他沉重情緒的奴隸。

寬恕的能力是度過一生的重要意圖之一。 聖經說:。 請記住,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首先註意我們自己的惡習,例如貪婪、仇恨、幻想,其中許多我們都沒有意識到。 寬恕可以通過冥想來培養。 一些西方佛教禪修老師開始修行善意,在精神上請求所有我們在言語、思想或行為上冒犯的人的寬恕。 然後,我們向所有傷害我們的人表示寬恕。 最後,還有自我寬恕。 這些階段重複數次,然後開始修行善意,在此期間,從籠罩思想和情緒以及阻塞心臟的反應中解脫出來。

韋氏詞典給出了寬恕的另一種定義:“從對犯罪者的報復慾望中解放出來。” 如果您繼續向冒犯您的人提出索賠,那麼您就是受害者。 這似乎合乎邏輯,但實際上,這是監獄自我監禁的一種形式。

一個哭泣的女人抱著一個剛剛死去的嬰兒來到佛陀面前,祈求讓孩子起死回生。 佛陀同意的條件是女人從一個不知道死亡的房子裡給他帶來一粒芥末種子。 一個女人拼命地挨家挨戶地尋找一個沒有遇到死亡的人,卻找不到。 因此,她不得不接受巨大的損失是生活的一部分。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