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學生»綜合症:​​為什麼他們不能完成學業?

他們從高中輟學或休息一下,然後回來。 在獲得學士或碩士學位之前,他們可以從一個課程轉到另一個課程多年。 他們是否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無組織或懶惰? 還是失敗者,就像他們認為的那樣? 但根據最近的研究,事情並沒有那麼明確。

他們也被稱為“巡迴學生”或“旅行學生”。 他們似乎在學生群體中四處遊蕩,而不是把一切都放在網上——文憑或什麼都沒有。 他們惹惱了某人。 有人引起同情甚至嫉妒:“人們知道如何不緊張,冷靜地看待他們在學校的失敗。”

但他們真的對失敗的考試和測試如此哲學嗎? 他們真的不在乎他們是否以相同的速度學習嗎? 在同齡人過著忙碌的學生生活的背景下,很難不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它們根本不符合“更快、更高、更強”的一般概念。

長期研究表明,永久學生現像有很多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接近做到最好、爭創高峰的想法。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計算的訓練時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

除了希望將所有事情推遲到以後,還有其他經歷伴隨著長時間的學習。

根據聯邦統計局(das Statistische Bundesamt — Destatis)在2018年夏季學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有38名學生需要116個或更多學期才能完成學位。 這是指淨學習時間,不包括假期、實習。

另一方面,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信息和技術部 (NRW) 獲得的統計數據顯示,從進入大學那一刻起,有多少人需要更多時間接受教育。德國大學,只考慮大學學期。

根據2016/2017冬季學期的分析,需要20個學期以上的有74人。 這幾乎是該地區所有學生的 123%。 這些數字表明,長期學習的主題不僅僅是規則的例外。

除了渴望拖延之外,還有其他伴隨著長期學習的經歷。

應該怪的不是懶惰,而是生活?

也許有些人只是因為懶惰或者因為當學生更方便而沒有完成學業。 然後他們有藉口不去成人世界,每週工作 40 小時,做無趣的辦公室瑣事。 但長期學習還有其他更令人信服的理由。

對於一些人來說,教育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迫使學生工作。 工作會減慢學習過程。 結果,原來他們是為了學習而找工作,卻因此曠課。

當一個進入特定大學的學生並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這也可能是一種心理負擔。 許多學生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一直處於比賽狀態並不容易。 特別是如果父母經常被提醒他們在大學學習他們的兒子或女兒的成本。

對一些人來說,“消化”太難了,以至於需要就醫,他們被迫輟學。 通常,壓力、對未來、對金融穩定的焦慮會導致長期抑鬱。

也許永恆的學生懷疑專業實現選擇的道路,生活計劃,高等教育的需要。 即使是最臭名昭著的完美主義者和野心家,成就哲學似乎也受夠了。 也許《永恆的學生》比他的同學更理性,更注重結果。

他承認,與其不惜一切代價打破自己的膝蓋並跑到終點線,更重要的是他不要在悶熱的圖書館裡因書塵窒息而準備晚上的考試,而是在某處深呼吸背著背包徒步旅行。

或者也許愛干預了教育過程的正常過程? 更重要的是,週末不要坐在桌邊看課本,而是在你心愛的人的懷抱和陪伴下度過。

“是什麼讓你變得富有?”

如果我們不再將這些學生視為“精神殘疾”,而只看到一系列平淡無奇的學術假期呢? 或許一個同學花了十個學期學習他感興趣的哲學,暑假成功地賺了點外快,然後又花了四個學期學習法律。

官方錯過的時間並沒有浪費。 只要問問這對他意味著什麼,他做了什麼以及在所有這些學期中學到了什麼。 有時,一個猶豫不決,讓自己停下來休息一下的人,比一個不停地學習四六年,然後像小狗一樣被扔進勞動力市場的人,獲得了更多的生活經驗。

“永恆的學生”成功地感受到了生活和它的可能性,在重新開始學習後,他更加自覺地選擇了方向和形式(全日制、兼職、遠程)。

或者,也許他認為他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至少目前是這樣),而在大學裡獲得某種實用專業會更好。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在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在他們的兒子或女兒進入高等教育機構之前,在學校畢業生和他們的父母中流行一兩年的休息時間。 有時事實證明,這比參加文憑競賽更有利可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