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孩子行為的目的是迴避

安吉的父母注意到她越來越遠離家庭事務。 她的聲音變得有些哀怨,稍有挑釁,她就立即哭了起來。 如果她被要求做某事,她會嗚咽著說:“我不知道怎麼做。” 她也開始低聲咕噥,難以理解自己想要什麼。 她的父母非常關心她在家里和學校的行為。

安吉開始通過她的行為表現出第四個目標——逃避,或者換句話說,炫耀的自卑。 她對自己失去了太多的信心,以至於她不想承擔任何事情。 從她的行為來看,她似乎在說:“我很無助,一無是處。 不要對我有任何要求。 請別打擾我”。 孩子們為了“迴避”而試圖過分強調他們的弱點,並經常讓我們相信他們是愚蠢或笨拙的。 我們對這種行為的反應可能是同情他們。

重新定位目標«逃避»

這裡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你的孩子重新定向。 立即停止為他感到難過是非常重要的。 同情我們的孩子,我們鼓勵他們為自己感到難過,並說服他們我們正在對他們失去信心。 沒有什麼比自憐更能麻痺人了。 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對他們表現出的絕望做出反應,甚至幫助他們完成他們可以完美地為自己做的事情,他們就會養成以沉悶的心情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的習慣。 如果這種行為持續到成年,那麼它已經被稱為抑鬱症。

首先,改變你對這樣一個孩子能做什麼的期望,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已經做過的事情上。 如果你覺得孩子會用“我不能”來回應你的請求,那麼最好不要問他。 孩子盡力讓你相信他是無助的。 通過製造一種他無法讓你相信他的無助的情況,使這樣的反應變得不可接受。 同情,但在試圖幫助他時不要感到同情。 例如:“你似乎在這件事上遇到了困難”,絕不是:“讓我來做吧。 這對你來說太難了,不是嗎?» 你也可以用深情的語氣說:“你還是試著去做吧。” 創造一個孩子會成功的環境,然後逐漸增加難度。 鼓勵他時,要表現出真誠。 這樣的孩子可能對向他發表的鼓勵言論非常敏感和懷疑,並且可能不相信你。 不要試圖說服他做任何事情。

這裡有些例子。

一位老師有一個名叫利茲的八歲學生,他使用了“逃避”目標。 設置了數學測試,老師注意到已經過去了相當長的時間,而麗茲甚至還沒有開始任務。 老師問麗茲為什麼從來不做,麗茲溫順地回答說:“我做不到。” 老師問:“你願意做作業的哪一部分?” 麗茲聳了聳肩。 老師問:“你準備好寫你的名字了嗎?” 麗茲同意了,老師走了幾分鐘。 麗茲寫下了她的名字,但什麼也沒做。 然後老師問 Liz 是否準備好解決兩個例子,Liz 同意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麗茲完成任務為止。 老師設法讓 Liz 明白,成功可以通過將所有工作分解成單獨的、完全可管理的階段來實現。

這是另一個例子。

九歲的男孩凱文被要求在字典中查找單詞的拼寫,然後寫下它們的含義。 他的父親注意到凱文試圖做所有事情,但沒有上課。 他要么惱怒地哭泣,要么無奈地嗚咽著,然後告訴父親,他對這件事一無所知。 爸爸意識到凱文只是害怕前面的工作,甚至沒有嘗試做任何事情就屈服於她。 所以爸爸決定把整個任務分解成單獨的、更容易被凱文處理的任務。

起初,爸爸查字典,凱文在筆記本上寫下它們的意思。 凱文學會瞭如何成功完成任務後,爸爸建議他把單詞的意思寫下來,並在字典中按第一個字母查找這些單詞,其餘的由他完成。 然後爸爸和凱文輪流在字典中查找每個後續單詞,等等。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凱文學會自己完成這項任務。 完成這個過程花了很長時間,但這對凱文的學業和他與父親的關係都有好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