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害者、受害者、救援者:關於卡普曼三角的 5 個神話

捕食者,強姦犯,侵略者......只要他們沒有從著名的卡普曼戲劇三角中命名這個角色。 流行的圖表被每個人都提到過:從流行心理學的粉絲到專業的心理學家。 然而,俄羅斯對原始概念的改寫如此之多,以至於現在它可能無濟於事,反而有害。 心理學家柳德米拉·謝霍爾姆講述了關於三角形存在哪些神話。

在過去的 10 到 15 年裡,Karmpan 的戲劇性三角形(這就是它的名稱)在俄羅斯變得尤為頻繁。 受害者、救援者、迫害者——對那些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來說是熟悉的名字。 在戲劇三角中,三個角色都不是原汁原味的,也就是說,他們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而不是從出生就給的。 作為其中一個角色,人們會根據過去做出反應,而不是“此時此地”的現實。 同時,使用舊的場景策略。

戲劇三角圖的左角是追逐者。 他從“我很好——你不正常”的立場進行交流。 同時,他貶低和羞辱人,使他們感到內疚。 迫害者無視他人的價值和尊嚴,在極端情況下甚至貶低一個人的生命權和身體健康權。

圖的右上角是 Rescuer。 他從同一個位置傳達“我很好——你不行”,但沒有羞辱,而只是貶低對方。 他利用自己的高位或強權幫助別人,為他們著想,解決他們的問題。

下面是受害者。 她自己也感受到了自己被羞辱的位置,並從這個位置傳達了信息:“我不好——你還好。” 受害者貶低他的能力。

“有時她自己也在尋找迫害者來羞辱她並把她安置在她的位置上。 在這種情況下,受害者有機會確認他的劇本信念:“我不太好。 其他人不喜歡我。» 通常,受害者正在尋找救援人員來幫助並確認劇本的信念:“我不能靠自己解決問題。” 三角形必須是等腰的,”心理學家柳德米拉·謝克霍爾姆說。

誤區 1. 什麼角色——這樣的個性

1968 年,土生土長的俄羅斯人斯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向世界介紹了戲劇三角。他創建了一個圖表,可以用來分析心理遊戲、一個人和一個家庭或其他社會系統的生活場景。

“通常,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的角色被錯誤地歸因於整個人格。 但這不是真的,——Lyudmila Shekholm 評論道。 — 三角形僅顯示一個人在特定心理遊戲中所扮演的角色。 遊戲的特點是讓人們可以預測。 遊戲是時間的結構,筆劃的交換(在交易分析的語言中,這是一個識別單元。- 大約 ed.),保持一個生活狀態«我不好-你還好» 、《我沒事——你沒事》凱»、《我沒事——你沒事》和劇本的宣傳。

誤區 2. 三角形向上

卡普曼三角形總是且必然是等腰的。 “在俄羅斯,他們喜歡把他和受害者放在一起,而迫害者被稱為侵略者、掠奪者、強姦犯、暴君,甚至是法西斯。 但這不是真的,——心理學家解釋道。 — 經典三角形的底部朝上:左側是追踪者的頂部,右側是救援者,受害者的頂部向下看。 角色屬於不同的人。 三角形只有一個版本,在頂部我們看到的不是底部,而是頂部——這就是所謂的冰山。 也就是說,一個人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但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他可以成為拯救者和迫害者。 為了理解三角形的“作用”的基本原理,了解這一點很重要。

神話#3。 卡普曼三角形只有一個。

三角形中的角色轉換可以有很多變化。 一個三角形有助於分析不同世代的家庭甚至整個家庭系統的心理博弈。 其他人(如 Iceberg 的版本)展示了同一個人如何從一個角色轉移到另一個角色。

“例如,眾所周知的神話般的巴馬利:要么他是一個迫害者,然後他突然進入肚子並成為受害者。 或者另一個著名的童話故事——關於小紅帽。 當她去她生病的祖母時,主角扮演救援者的角色。 但很快切換到受害者。 狼起初是一個追捕者,然後他自己變成了追捕者的受害者——獵人。 他們成為女孩和祖母的救援者。”

角色轉換有時會很快發生,而且通常是無意識的。 受害者只是驚訝:“我怎麼可能又第五次借錢給他了,他不會再還了!”

誤區 4:卡普曼三角無需遊戲即可運作

這不是真的。 卡普曼三角形與心理遊戲有關。 但是你怎麼知道遊戲中發生了什麼?

“只有這樣,遊戲才會在有作弊的情況下發生,轉換角色,帶來不可或缺的負面報應。 根據 Eric Berne 的公式,一種算法必然建立在心理遊戲中:鉤 + 咬 = 反應 - 轉換 - 尷尬 - 報應,”Lyudmila Sjokholm 解釋道。

Eisi Choi 描述了卡普曼圖的有效對立面——贏家三角形

假設一個男人邀請一個女孩吃晚飯()。 她同意了就走了咬和反應)。 但“好像”她不明白叫她的目的是什麼,他也沒有公開說,而是打算在餐廳之後繼續說下去。 兩人都假裝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

晚宴期間,女孩經過內部對話,決定不再繼續晚宴。 當他們同意時,女孩扮演救援者的角色,而男人則是受害者。 然後就發生了 交換: 她成了受害者,他成了迫害者。

男人指望著繼續——為此,他組織了一次約會。 拒絕去找他讓他吃驚(困窘)。 彷彿字裡行間,都明白這一點,但不發音,半暗示溝通。 於是她宣布她該回家了 得到回報 自己坐出租車。 回到家裡,她分析了發生的事情后,發現晚上又失敗了,她又傻了。

另一個廣受歡迎的遊戲“你為什麼不……? “對,但是…”

: 一位客戶(受害者)來找心理學家說:“我有問題,我找不到工作。”

+ 蠶食 (弱點)。 心理學家(救援者):“我能幫上什麼忙嗎?”

= 反應. 心理學家:“你為什麼不參加勞務交流?”

客戶:“是的,但是……恥辱。”

心理學家:“你試過問你的朋友嗎?”

客戶:«是的,但是« «

交換:心理學家:“好吧,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建議你的。”

顧客:“無論如何,謝謝你的嘗試。”

尷尬: 兩個人都糊塗了。

心理學家(受害者):“我是個壞幫手。”

只要每月:客戶(跟踪者):«我知道她不會幫忙。»

誤區五。卡普曼三角沒有出路。

心理遊戲的“危險”在於它們會根據相同的場景重複自己。 通常這就是一些文章作者所宣傳的:他們說,卡普曼三角是沒有出路的。 這也許是最重要和最陰險的神話。

早在 1990 年,澳大利亞交易分析師 Acey Choi 的一篇文章的翻譯出現在俄羅斯,它提供了一種“解毒劑”。 她描述了卡普曼圖表的有效對立面,即勝利者三角形。 它消除了折舊並允許每個“角落”自主行動。

“與其成為受害者,不如學會變得脆弱。 弱勢群體意識到他們正在受苦,他們有問題。 但他們也明白,他們有足夠的同情心,他們自己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 他們準備好公開尋求幫助,而無需開始心理遊戲,”柳德米拉·謝克霍爾姆說。

在戲劇三角中,救援者經常“行善且行善”,損害了自己的慾望和需求,幫助和解決了別人的問題,不問,強加他的願景。 在勝利三角中,救援者變得有愛心,尊重弱勢群體思考、行動和尋求他們需要的能力。

最後,迫害者使用能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並捍衛自己的權利。

“Confident 明白主動變革可能會讓人們感到沮喪,並將談判視為解決問題過程的一部分。 最終目標不是對他人的迫害和懲罰,而是考慮到他的利益和需求的改變,”心理學家總結道。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