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通往個人幸福的道路是通過對他人的同情。 您在主日學或佛教講座中聽到的內容現在已被科學證明,並且可以被認為是科學推薦的變得更快樂的方式。 心理學教授 Susan Krauss Whitborn 對此進行了更多討論。

幫助他人的願望可以有多種形式。 在某些情況下,對陌生人漠不關心已經有所幫助。 你可以拋開“讓別人做”的想法,向在人行道上絆倒的路人伸出援手。 幫助看起來迷路的人定位。 告訴路過的人他的運動鞋解開了。 馬薩諸塞大學心理學教授蘇珊·克勞斯·惠特伯恩說,所有這些小動作都很重要。

當涉及到朋友和親戚時,我們的幫助對他們來說是無價的。 例如,一個弟兄工作困難,我們找時間見面喝杯咖啡,讓他談談,給一些建議。 一位鄰居提著沉重的袋子進入入口,我們幫她把食物運到公寓。

對一些人來說,這都是工作的一部分。 商店員工獲得報酬以幫助購物者找到合適的產品。 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的任務是減輕身體和精神上的疼痛。 傾聽並幫助有需要的人的能力也許是他們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儘管有時相當繁重。

同情VS同理心

研究人員傾向於研究同理心和利他主義,而不是同情心本身。 芬蘭奧盧大學的 Aino Saarinen 及其同事指出,與同理心不同,同理心涉及理解和分享他人積極和消極感受的能力,同理心意味著“關心他人的痛苦和減輕痛苦的願望。 ”

積極心理學的支持者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同情的傾向應該有助於人類福祉,但這一領域的研究相對較少。 然而,芬蘭科學家認為,同情心等品質與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幸福感和好心情之間肯定存在聯繫。 類似慈悲的品質是善良、同理心、利他主義、親社會和自我慈悲或自我接納。

以前對同情心及其相關品質的研究發現了某些悖論。 例如,一個過度同情和利他主義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更大,因為“對他人的痛苦表現出同理心會增加壓力水平並對這個人產生負面影響,而同情心會對他產生積極影響。”

想像一下,接聽電話的輔導員和你一起,因為這種情況有多糟糕而開始生氣或不安。

換句話說,當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卻無所作為時,我們會專注於自己經歷的消極方面,可能會感到無能為力,而同情意味著我們正在幫助,而不僅僅是被動地看著他人的痛苦.

Susan Whitburn 建議回想一下我們聯繫支持服務時的情況——例如,我們的互聯網提供商。 在最不合時宜的時刻出現連接問題會徹底惹惱你。 “想像一下,接聽電話的輔導員和你一樣,因為這種情況的嚴重性而變得憤怒或不安。 他不太可能幫助您解決問題。 然而,這不太可能發生:他很可能會提出問題來診斷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當可以建立聯繫時,您的幸福感會得到改善,而且很可能他會感覺更好,因為他會體驗到出色完成工作的滿足感。

長期研究

Saarinen 及其同事深入研究了同情心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具體來說,他們使用了一項始於 1980 年的全國性研究的數據,該研究涉及 3596 年至 1962 年間出生的 1972 名年輕芬蘭人。

在實驗框架內進行了 1997 次測試:2001 年、2012 年和 2012 年。到 35 年最終測試時,計劃參與者的年齡在 50 至 XNUMX 歲之間。 長期隨訪使科學家們能夠追踪同情心水平的變化以及參與者幸福感的衡量標準。

為了衡量同情心,Saarinen 及其同事使用了一個複雜的問題和陳述系統,其答案被進一步系統化和分析。 例如:“我喜歡看到我的敵人受苦”,“我喜歡幫助別人,即使他們虐待我”,以及“我討厭看到某人受苦”。

富有同情心的人會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因為他們保持更積極的溝通模式。

情緒健康的衡量標準包括一系列陳述,例如:“總的來說,我感到快樂”,“我比同齡人的恐懼更少。” 一個單獨的認知幸福感量表考慮了感知的社會支持(“當我需要幫助時,我的朋友總是提供幫助”)、生活滿意度(“你對自己的生活有多滿意?”)、主觀健康(“你的生活怎麼樣?與同齡人相比健康?”)和樂觀(“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我認為一切都會以最好的方式解決”)。

經過多年的研究,一些參與者發生了變化——不幸的是,這種長期項目不可避免地會發生。 進入決賽的主要是那些在項目開始時年齡較大,沒有輟學,並且來自較高社會階層的受過教育的家庭。

幸福的關鍵

正如預測的那樣,具有較高同情心的人保持較高水平的情感和認知幸福感、整體生活滿意度、樂觀和社會支持。 甚至對這些人健康狀況的主觀評估也更高。 這些結果表明,傾聽和樂於助人是維持個人幸福感的關鍵因素。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指出,富有同情心的人本身也獲得了更多的社會支持,因為他們“保持了更積極的溝通模式。 想想你周圍感覺良好的人。 最有可能的是,他們知道如何同情地傾聽,然後嘗試提供幫助,而且他們似乎也不會對不愉快的人懷有敵意。 您可能不想與富有同情心的支持者交朋友,但您當然不會介意下次遇到麻煩時尋求他們的幫助。»

“同情心為我們提供了關鍵的心理益處,不僅包括改善情緒、健康和自尊,還包括擴大和加強朋友和支持者網絡,”蘇珊·惠特伯恩總結道。 換句話說,科學家們仍然以科學的方式證明了哲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寫的東西以及許多宗教的支持者所宣揚的東西:對他人的同情使我們更快樂。


關於作者:Susan Krauss Whitborn 是馬薩諸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著有 16 部心理學書籍。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