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以前不一樣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嗎

你可以改變一些性格特徵,有時你甚至需要。 但是我們的願望就足夠了嗎? 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如果你不是一個人,而是在專業人士或志同道合的人的支持下,這個過程會更有效。

與人們不會改變的普遍偏見相反,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事實上,我們確實會在一生中發生變化——根據事件、環境和年齡。 例如,研究表明,我們在大學期間往往更認真,婚後社交更少,到退休年齡時更隨和。

是的,生活環境改變了我們。 但是,如果我們願意,我們自己可以改變我們性格的特徵嗎? 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員 Erika Baransky 提出了這個問題。 她邀請了兩組人參加了一項在線研究:大約 500 名 19 至 82 歲的人和大約 360 名大學生。

大多數人說他們想增加外向性、責任心和情緒穩定性

該實驗基於科學公認的“大五”人格特質概念,其中包括:

  • 外向性,
  • 仁慈(友善,達成協議的能力),
  • 責任心(意識),
  • 神經質(相反極是情緒穩定),
  • 對經驗的開放性(智力)。

首先,所有參與者都被要求完成一份包含 44 項的問卷,以衡量他們性格的五個關鍵特徵,然後詢問他們是否想改變自己的一些事情。 那些積極回應的人描述了期望的變化。

在這兩個群體中,大多數人都表示他們想提高外向性、責任心和情緒穩定性。

改變……相反

六個月後,大學生再次接受了採訪,一年後,第一組學生接受了採訪。 沒有一個小組實現了他們的目標。 而且,有些甚至出現了相反的變化。

根據 Baranski 的說法,對於第一組的成員來說,“改變他們性格的意圖並沒有帶來任何真正的改變。” 至於第二組,學生組,也有一些成績,但完全不是人們所期待的。 年輕人要么改變了他們選擇的性格特徵,但方向相反,要么改變了他們性格的其他方面。

尤其是那些夢想變得更加認真的大學生,實際上在六個月後變得不那麼認真了。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意識水平從一開始就很低。

即使我們知道更可持續變革的長期利益,短期目標似乎更重要

但在那些表示希望增加外向性的學生中,最終測試顯示友善和情緒穩定等特徵有所增加。 研究人員建議,也許是為了變得更善於交際,他們實際上專注於變得更友好,更少社交焦慮。 而這種行為與善意和情緒穩定密切相關。

也許這群大學生經歷了更多的變化,因為他們正在經歷人生的轉型期。 “他們進入一個新環境,常常感到痛苦。 也許通過嘗試改變他們性格的某些特徵,他們會變得更快樂,Baranski 建議道。 “但與此同時,他們也面臨著各種要求和義務的壓力——他們需要做好、選擇專業、實習……這些都是目前優先考慮的任務。

即使學生自己意識到更可持續變革的長期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短期目標對他們來說似乎更重要。”

一個願望是不夠的

總的來說,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很難僅僅根據慾望來改變我們的性格特徵。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根本無法改變我們的性格。 Baranski 說,我們可能只是需要來自專業人士、朋友甚至移動應用程序的外部幫助來提醒我們自己的目標。

Erica Baranski 在數據收集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故意不與項目參與者互動。 這與南衛理公會大學的另一位科學家 Nathan Hudson 的方法不同,他與同事在其他幾項研究中跟踪受試者 16 週。

臨床心理學有證據表明,治療指導會導致人格和行為的改變。

實驗者每隔幾週評估參與者的個人素質和他們在實現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 在與科學家的密切互動中,受試者在改變他們的性格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臨床心理學有證據表明,治療指導會導致人格和行為的改變,”Baranski 解釋說。 – 最近還有證據表明,通過參與者和實驗者之間的定期互動,人格改變確實是可能的。 但是當我們一對一地完成這項任務時,改變的可能性就不是那麼大了。

這位專家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夠表明需要何種程度的干預來幫助我們實現目標,以及哪些類型的策略最適合轉變和發展不同的性格特徵。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