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為了讓孩子快樂和自信地成長,有必要培養他的樂觀情緒。 這個想法似乎很明顯,但我們常常不明白這需要什麼。 過度的要求以及過度保護會在孩子身上形成其他態度。

許多研究證明了樂觀的好處。 它們涵蓋生活的所有領域(家庭、學術、專業),包括心理穩定性。 樂觀可以減輕壓力並防止抑鬱。

更令人驚訝的是,樂觀的影響會影響整個身體的健康。 樂觀會激發自尊和自信。 這會影響免疫系統。 樂觀者保持活躍的時間更長,從受傷、體力消耗和疾病中恢復得更快。

心理學:您認為養育一個快樂的孩子意味著向他灌輸樂觀的心態。 這是什麼意思?

Alain Braconnier,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家,《樂觀的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一書的作者: 樂觀是一方面看到積極情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對問題進行合理評估的能力。 悲觀主義者傾向於貶低判斷和負面概括。 他們經常說:“我是一個空曠的地方”,“我無法應付這種情況。” 樂觀主義者不會糾纏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他們試圖弄清楚下一步該做什麼。

樂觀——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品質? 如何識別孩子的樂觀傾向?

所有的孩子從出生就表現出樂觀的跡象。 從最初的幾個月開始,孩子就對大人微笑以表明他很好。 他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他對一切新事物充滿熱情,對一切會動、會發光、會發出聲音的事物充滿熱情。 他不斷要求關注。 他很快成為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想嘗試一切,接觸一切。

撫養你的孩子,讓他對你的依戀看起來不像上癮,但同時給人一種安全感

當嬰兒長大到可以離開嬰兒床時,他會立即開始探索她周圍的空間。 在精神分析中,這被稱為“生命驅動”。 它促使我們征服世界。

但研究表明,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好奇、更外向。 有專家認為,這類兒童佔總數的25%。 這意味著在四分之三的時間裡,可以通過訓練和適當的氛圍喚醒自然的樂觀情緒。

怎麼做?

隨著孩子長大,他會遇到限制,可能會變得好鬥和不快樂。 樂觀有助於他不屈服於困難,而是克服困難。 兩四歲之間,這樣的孩子愛笑、愛玩,對離別父母的焦慮較少,更能忍受孤獨。 他們能夠獨處,他們可以佔據自己。

要做到這一點,請撫養你的孩子,讓他對你的依戀看起來不像是一種癮,但同時也給人一種安全感。 當他需要你時,你在場很重要——例如,幫助他入睡。 你的參與是必要的,這樣孩子才能學會體驗恐懼、分離和損失。

如果父母過分誇獎孩子,他可能會認為每個人都欠他的

鼓勵孩子堅持不懈地做任何事情也很重要,無論是運動、繪畫還是益智遊戲。 當他堅持下去時,他會取得巨大的成功,因此他會樹立自己的積極形象。 觀察孩子們了解是什麼給了他們快樂就足夠了:意識到他們正在做某事。

父母應該加強孩子的積極自我認知。 他們可能會說,“讓我們看看你為什麼做得不好。” 提醒他過去的成功。 後悔導致悲觀。

你不覺得一個過於樂觀的孩子會戴著玫瑰色的眼鏡看世界,長大後對生活的考驗毫無準備嗎?

合理的樂觀不會干擾,相反,有助於更好地適應現實。 研究表明,樂觀主義者在壓力大的情況下更能集中註意力,在面對挑戰時更靈活。

當然,我們不是在談論病態的樂觀主義,它與全能的幻覺有關。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然後是成年人)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天才,超人,一切都受制於他。 但這種觀點是建立在一個扭曲的世界圖景之上的:面對困難,這樣的人會試圖通過否認和退縮進入幻想來保護自己的信仰。

這種過度樂觀是如何形成的? 父母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孩子的自尊,他對自己的長處和能力的評估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法。 如果父母過分誇獎孩子,不管有沒有理由欽佩他,他可能會覺得每個人都欠他的。 因此,在他看來,自尊與實際行為無關。

最重要的是,孩子明白他為什麼受到表揚,他做了什麼才配得上這些話。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父母應該形成孩子自我提升的動力。 欣賞他的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們應得的。 最重要的是,孩子明白他為什麼受到表揚,他做了什麼才配得上這些話。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提出了很高的標準。 你會給他們什麼建議?

那些對孩子要求太多的人可能會在他身上培養出一種不滿足感和自卑感。 只期望最好的結果會產生焦慮感。 父母認為這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唯一途徑。 但害怕自己不配實際上會阻止孩子嘗試、嘗試新事物、偏離常規——因為害怕不符合期望。

沒有“我能做到”的感覺,就不可能有樂觀的想法。 有必要鼓勵孩子保持健康的競爭力和目標。 但是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情況,了解他真正能做什麼。 如果他不擅長鋼琴課,你不應該把他當作莫扎特的榜樣,莫扎特五歲就創作了自己的作品。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