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無休止地重複的10個短語,它激怒了

當然,父母表現出這樣的關懷和愛,我們承認,聽他們說會很好。 但每次當母性的命令響起時,我都想反其道而行之。 真相?

我們的專家是心理學博士 Tatiana Pavlova,一位執業心理學家。

“戴上你的帽子。 馬上洗碗。 坐下吃飯等。” 似乎這種感人的關注應該只是取悅。 但是出於某種原因,我想對我母親的任何命令喃喃自語,例如“是的,我自己知道”,就像在童年時期一樣。 畢竟,我們很久以前就已經長大成人了,自己也在撫養孩子。 為什麼我們不能忍受被統治? 因為任何指令似乎都在貶低我們,我們做出決定、做出選擇等的能力。

“我會遇到你的問題。” 淡化問題的重要性對一個人來說已經夠痛苦了,因為它貶低了他的感情。 在任何年齡,情緒問題都可能是嚴重的,並且可能非常令人不安和不安。 重點不在於問題的上下文,而在於其主觀體驗。 例如,一個人不會因為對其外表的負面評價而受到影響,而另一個人則會長時間擔心。

“吃過了嗎? 你忘記吃藥了嗎? 出門上街,要小心! “ 簡單而必要的問題對於心不在焉或註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非常有用。 但事實上,如果父母想培養一個獨立自律的人,那你就需要多信任他,從小就教他有條理。 此外,令人不安的問題是可怕的,潛意識裡我們自己也被這種焦慮感染了,我們變得不舒服、不舒服。

“如果你年滿 18 歲,那麼……” (你會管理你的時間;你會做你想做的事,等等)這句話是寫給青春期的兒子或女兒的,這是一個危機原則的時期,需要成年人的言行準確。 這時,孩子在成人社會中經歷了自我意識階段,感覺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準備做決定。 父母再次提醒他們的後代年輕。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可以把這些話當成不信任,他們說,直到18歲還不是一個人,自卑。 這句話引起了強烈的內部抗議。

“等等,現在不由你了。” 大約在 7 歲時,孩子開始了另一場心理危機,其主要目標是形成社會“我”。 這個時期通常與開學相吻合。 在幼兒園,孩子按照同樣的規則生活和交流,但突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們要求他採取完全不同的行為。 直到最近才觸動成年人的東西現在正在引起不滿:​​你不能那樣做,不能那樣說話,等等。一個孩子只有從父母那裡學習才能解決這樣的困惑,他不離開他們一個一分鐘後,他專心聆聽,試圖平等交流。 在這種背景下,“等等,現在不取決於你”這句話可以嚴重傷害兒子或女兒,推開,加強自己的渺小和孤獨感。 從幼兒時期就向孩子展示它的重要性,要引起注意,這是非常重要的。

“他們沒有問你。 沒有你,我們會解決的。 “ 另一個常見的短語表明,在家庭中,孩子不被視為一個人,他的意見沒有任何意義。 它打擊了自尊和自我價值。 然後孩子長大了,但情結依然存在。

“我趕緊去做功課。” 家長強迫不情願的學生做家庭作業。 任何老師都會說,措辭是非教學性的。 但在後代懶惰,對知識漠不關心的家庭中,這聽起來很常見。 但是,在任何指令中添加“快速”這個詞會引起靈魂的興奮、虛榮、緊張和內心抗議——你想反過來做所有的事情。 所以對父母多一點耐心,多一些溫柔的言語——結果會更好。

“不要去你沒有被要求的地方。” 這句話可以打擊你自己的重要性,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身上引起焦慮和怨恨。 順便說一句,這樣的話不僅可以在親子之間的家庭中聽到,在朋友圈中,在工作集體中也可以聽到。 這句話除了無禮,別無他物,去掉這句話,哪怕你從小就听慣了。

“別太聰明!” 通常,評論令人困惑,因為更多時候我們真的想提供幫助,我們試圖提供好的建議,而不是表現出我們的意識。 獲勝者是那些從小就看到嬰兒性格並尊重他意見的父母。

“沒有你我有很多問題,而你……”... 產生徒勞內疚的話。 孩子不明白為什麼拒絕與他交流而受到懲罰,並且真的感到這種內疚。 我們知道這句話是指說話者的緊張、過度勞累和情緒緊張。 不管多難,大人都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情緒丟給所愛的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