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一定要賺嗎?

幸福的感覺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還是對善行和辛勤工作的回報? 幸運的微笑還是苦難的報應? 一個對生活、家庭、工作都非常滿意並且對每一天都很開心的人有什麼優點? 他是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還是只是“生來就穿著襯衫”?

快樂的能力 50% 取決於先天特徵:性格類型、氣質、大腦結構——這些是多項研究的結果。 這意味著我們中的許多人從小就感到快樂/不快樂,無論我們發生了什麼。

“然而,我們的行為——我們選擇什麼活動,我們追求什麼目標,我們如何與人交流——對世界觀的影響比看起來要大得多,”心理學家 Tamara Gordeeva 說。 ——我們的個性不是固定的,它是在與世界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 你可以說“我沒有足夠的多巴胺”並為此感到難過。 但如果我們開始行動,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首先,讓我們快樂的是有意義和創造性的活動,尤其是與幫助他人和指導——無論聽起來多麼響亮——改變世界變得更美好有關的活動。

有許多行為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對生活更加滿意。 這些包括練習感恩,利用你的優勢,以及欣賞積極的經歷。 更重要的是——在尊重和接受的基礎上維持溫暖關係的能力,以及在溝通中選擇積極和建設性的回應方式的能力。 它意味著同情和高興,澄清,提出問題,充分參與這種情況。

如果你的目標更多地屬於“存在”而不是“擁有”,那麼幸福就會接近

通往幸福的另一條路,是與世界合作的能力,保持冷靜,不慌張,不怕困難。 “關鍵原則是對生活的興趣,它可以讓我們從過度的擔憂和焦慮中分心,”Tamara Gordeeva 指出。 “當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漠不關心時,我們更有可能感到痛苦。”

對於天生平衡、開放和仁慈的人或由於家庭教育而遵循這些策略的人更容易遵循這些策略。 其他人必須在他們的世界觀和與他人的關係上下功夫:有意識地放棄過度的慾望,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晚上記住白天發生的三件好事。 然後生活會帶來更多的滿足。

另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目標有多合理才能變得快樂。 心理學家解釋說:“我們越是追求幸福,我們離幸福越遠。” “最好根據你的價值觀來選擇目標。” 如果你的目標更多地屬於“存在”而不是“擁有”,與個人成長、能力發展或與他人的關係有關,那麼幸福就會更近一些。

發表評論